保護雨林


對許多現代人來說,一天至少要一杯咖啡,然而多數人卻不知道,在我們飲用咖啡的同時,大部分咖啡產地正面臨嚴重的生態浩劫。
位於赤道帶到南北緯度間的咖啡生產國,大多倚賴咖啡、橡膠等大宗物資出口換取外匯,但因為無法掌握國際價格,只能任由中間商層層壓榨剝削,往往生產所得不敷成本。為了增加咖啡的生產,不惜大量砍伐雨林、壓榨環境。以全球第4大的咖啡園豆出口國印尼的蘇門答臘為例,當地的咖啡農平均1天所得不到1美元,遠低於聯合國訂出的貧窮線。為賺取更高的收入,農民只好提高生產量,擴大種植面積而大量砍伐雨林。在這種情況下,而蘇門答臘的雨林卻以每年200萬公頃的速率消失中。

慢飛兒雨林咖啡的最大特色之一即是它是透過 "樹蔭栽種法" 種植的咖啡。
由吳子鈺博士率領的團隊直接至印尼亞齊省咖啡產區Takengon,教導當地農民以愛護土地、合乎自然的方式種咖啡,並採公平貿易模式,將利潤回歸雨林,希望能夠提高農民收入,也能保護雨林。

至於什麼是樹蔭栽種法呢?

目前多數咖啡都是採用日照栽種(sun-grown)的種植技術,然而在一九七零年代、日照栽種髮技術尚未出現以前,幾乎所有品種的咖啡都是使用樹蔭栽種(shade-grown)技術,在大樹蔭下有限的面積中成長。

由於技術化或日照栽種的技術使咖啡產量大增,目前全世界咖啡有半數係以此法栽種,但也導致物種豐富的森林棲息地遭到破壞,化學肥料和殺蟲劑的使用日增,過去廿五年來,循季節遷徙的鳴禽及其他物種的棲息地驟減。
因而採用樹蔭栽種法,對於生態的衝擊相對降低許多,倘若減少日照栽種咖啡的種地面積,那麼將有許多雨林地免遭砍伐。此外,由於咖啡主要產地與維持物種多樣性的地區多所重疊,若改種蔭下栽種咖啡,更能保護主要以中南美洲為棲息地的候鳥。